濟南制造——從“掉隊”到領跑
記者 祝蕾
2006年6月29日,濟南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成就被《濟南日報》刊登,請大家共賞。
在我國產業界,曾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不上項目等死,上項目找死。”據專家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企業自主創新問題未得到解決。從制造業領域來看,一代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伴隨著時間推移,呈貶值趨勢。一旦購買的技術過時,企業就失去了賺錢的能力,形成負債經營的局面。因此,企業要想避免這種趨勢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在產業價值的鏈條上進行位移,不斷研制開發出新一代產品,拓展和培育新的市場。一言以蔽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模式。”
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如果是大型集團或是新興高新技術企業,完全依靠自身實力搞創新或許可行,而對于某些歷史包袱重、資金力量有限、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的老國企來說,單憑原始積淀去搞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顯然并非最優方案。難怪不少企業發出了“不創新作繭自縛,創新自尋死路”的感慨。對這部分企業而言,進退之間該如何權衡取舍?
濟南重工正是這樣一家面臨難題國企。它給出的答案是:以國家宏觀調控為產品調整的“晴雨表”,為傳統產品注入新鮮血液,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走“聯合研究、自主開發”的創新道路。
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制造業堪稱濟南經濟的支柱。曾經或正在面臨著和重工同樣難題的企業為數不少。通過破解重工的創新之路,希望能給“濟南制造”一些啟發和借鑒。
新與舊的加減法
“1996年企業處于最低谷時,機加工車間100余臺設備經常運轉的僅有3臺,‘只圖錢轉、不圖賺錢’的想法一度成為企業的無奈選擇。”談起當年的困窘,公司黨委書記吳瑞珩仍歷歷在目。
當時的重工陷入了“多元化陷阱”。在主導產品鋼球磨煤機優勢不再的形式下,企業先后涉足了化工、電梯、汽輪機甚至旱冰鞋等與原產品大相徑庭的領域。
2000年新決策層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加減法”:遵循創新的思路,和主業無關的弱勢產品削減或放棄,傳統優勢項目則增加做強。
自2002年以來,3年內先后投入7000多萬進行技改及創新;與山東大學、山東交通學院、天津水泥設計院等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并與山東大學、濟南大學聯合設立了大學生實習教學基地。重工的產品布局越來越明晰,一批老產品插上了科技創新的翅膀,重新煥發了青春。
鑿井絞車是其傳統產品。作為該產品的國家標準制訂者,重工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去年銷售絞車145臺,比2004年增長近兩倍。今年初,自主研制的JZ-40/1300鑿井絞車獲國家專利。另一個主導產品鋼球磨煤機的產銷量也由當初電力部認定和推薦的7家企業中的倒數第一升至第一,占到全國同類產品市場的70%以上。在重工今天的產品目錄上,原來那種技術含量、附加值低的產品比重越來越小,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牢牢占據了上風。一增一減,重工走上創新發展之路,成功完成轉型。
宏觀和微觀的辯證法
重工當年的“掉隊”與不適應國家調控有很大關系,而其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宏觀環境的回暖。董事長王伯之曾說過,如果沒有國家需求拉動和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大背景,重工再努力也沒有今天的好形勢。嘗到甜頭后,重工在精選擴張領域時,把研發重點放在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環保、節能高新技術產品上。
脫硫磨可以用于熱電廠的煙氣脫硫,是順應國家環保要求的火力發電必備設備。國家規定到2008年之前,我國所有火力發電廠都要裝備此設備。重工敏銳地察覺到,這將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他們利用美國幅羅技術,通過對原有主導產品磨煤機進行技改,成功躋身全國電力系統認可的3家脫硫設備生產企業。目前,重工在國內脫硫磨市場已占據霸主地位。去年全國共上了不到70個脫硫項目,重工承擔44個,金額超過1.3億元。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車輛激增,“停車難”問題凸現。重工又抓住商機,與山東交通學院聯合設計開發了目前世界上技術含量最高的立體停車設備。此外,其設計的日產1萬噸水泥生產線設備,響應了國家逐步淘汰小爐窯的環保要求。過去一提宏觀調控就害怕的重工,在擁有一系列環保節能產品后,底氣越來越足。
從學步到領跑
5月18日,隨著4輛嶄新的粉粒物料運輸車開出廠區,濟南重工自主研發的高端新品正式下線并交付用戶。作為特種改裝車,同類車每輛進口價格高達200多萬元,而濟南重工的價格還不到進口價的1/3。這4輛特種運輸車憑借高質低價,有望在特種運輸車領域引發一場“濟南制造”風暴。粉粒物料運輸車是重工在消化吸收德國先進技術基礎上再創新的結晶,此項技術也填補了國內特種運輸車輛研制的一項空白。
學步需要決心,跑步需要耐心,而領跑需要創新。重工認為,自主創新不等于完全“自己創新”,“開放式創新”也能通往羅馬。為了提升創新能力,他們打破原有技術部門編制,組建設計研究院,并于去年引進50余名大學生增強技術力量,今年還計劃再引進60余名大學生和研究生。
目前,重工已獲得磨煤機慢傳裝置、40噸鑿井絞車等21項國家專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并成為脫硫磨、提升機、天井鉆機、散裝水泥車、立體車庫等產品的國家標準起草和申報者。作為全國機械行業的領跑者,今年他們又申報了國家名牌。